小字号
侯祥麟,是我国石油化工技术的开拓者之一,炼油技术的奠基人,被称为“战略科学家”。他一生与油结缘,为油而忧,闻油而喜,为我国的石油化工事业倾尽心血。
秘密入党,赴美留学
1912年4月,侯祥麟在汕头福音医院呱呱坠地。他是牧师侯已初的第八个孩子。在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高中的化学课上,侯祥麟听老师讲原子核中蕴藏着极大的能量,若能释放出来会有巨大威力,他非常兴奋,从此迷上了化学,并以化学研究作为终生的事业。
1931年9月,侯祥麟考取燕京大学化学系。期间,他选修了张东荪的哲学、雷洁琼的社会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德语、法语、英国文学史等课程。燕京大学的员工思想活跃,并且积极投入抗日救亡的各种活动中,很多燕老员工在寻找救亡图存的人生道路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5年夏天,从燕京大学毕业后,侯祥麟考取了上海的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研究生。1938年冬他离开上海去了长沙,参加了文化界抗日后援会,和吕振羽、翦伯赞、余书丹、杜辉义、李壬练等一起活动,大家都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就在这一年,在长沙的一间小屋里,面对列宁画像,侯祥麟庄严宣誓,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侯祥麟也曾渴望到延安去,也曾争取奔赴抗日战争最前线,但由于种种因素未能如愿。当时抗日前线严重缺少油料,作为青年科技工作者,种种机缘使他一直辗转在后方从事与炼油化工有关的工作,同时秘密做党的工作。
侯祥麟在美国匹兹堡的卡内基理工学院(现卡内基梅隆大学)进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获得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后,到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燃料研究室做副研究员,进行为期一年的涡流床煤炭气化研究。除大部分时间念书、做论文,侯祥麟还利用周末做了两件事情:一是扩大“北美基督教中国员工会”的影响;二是成立“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留美科协”。1949年年底,“北美基督教中国员工会”中西部区会主席朱光亚组织起草《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号召中国职工回国。1950年3月,华罗庚在港期间发表了《告留美人员的公开信》,通过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信中引用的“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感染力很强,在职工中广为传诵。
加入民盟,到大连去
1950年5月,侯祥麟乘挪威货轮辗转回到北京。在党组织关系从香港转回来后,侯祥麟就到中共中央组织部报到,经党组织安排,他的工作关系在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兼做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住在新林院,与哲学系教授金岳霖合住一栋平房。
侯祥麟的入盟介绍人是华罗庚和孙毓棠。当时也在清华大学工作的华罗庚认为侯祥麟品质“十分优良”,说他能深入群众,口碑很好,“在美国对科协工作十分积极”,并注明科协是进步团体。另一位入盟介绍人孙毓棠是历史学家。他认为侯祥麟是一个学问扎实的科学家,对人、做事都认真、严肃、积极、热诚,乐于助人。不久,根据国家战略布局和化工专业需要,侯祥麟到大连去工作。
1952年,清华大学院系调整时,石油管理总局和清华大学协商,决定停办燃料研究室,把专职科研人员调往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后称大连化物所)。侯祥麟也奉调前往大连,作为石油管理总局代表兼高级汽油研究室代主任。该所的前身是日本人留下的“满铁中央试验所”,是当时东亚条件最好的炼油科研所。所里最早的一批科学家,张大煜、郭和夫、肖光琰、张存浩、刘静宜、陶雨生等都是冲破重重阻力毅然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的。侯祥麟眼中的大连化物所人才济济,石油管理总局把科技人才储备在那里,在科研工作中进行培养和锻炼,为将来燃料(石油)工业部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打下了基础。而在以后的炼油实践中,大连化物所的同行一直是侯祥麟的亲密战友和得力助手。
科技报国,无愧时代
抗战之初,由于日军的封锁,军需油料奇缺,汽车飞机都急需石油。急国家之所急,侯祥麟受党组织委派在后方开始了“一滴血一滴油”的炼油事业。他从植物油中炼柴油,用煤低温干馏炼油,把酒精掺入汽油作燃料。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没有油,都要靠进口。1959年,由于中苏关系紧张,从苏联进口的石油制品尤其是军需油品数量锐减,出现了全国性的“油荒”,许多汽车不得不使用燃气做燃料,特别是航空煤油几乎无法供应,战斗机停在机场不能起飞,国防安全受到直接威胁。当时已经担任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经理的侯祥麟,主要负责炼油技术工作。为研制原子弹、导弹和超音速飞机所需油料,为“两弹一星”做好保障工作,在1962年召开的香山会议上制定了《中国炼油工业十二年规划》。该会议提出了要搞出五项现代炼油技术,即流化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以及相关的催化剂和添加剂。由于外部技术的封锁,中国炼油技术的研发只能靠自己摸索。这个艰巨的任务是侯祥麟直接领导完成的。这五项技术使我国的炼油技术迅速接近了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至今仍然广泛应用于科研领域和国防建设的各个环节,保证了我国炼油技术研发能力的自主性。
侯祥麟的后半生与国家新兴的石油化工事业紧密相连,他还亲身参与了一些国家重大问题的讨论和调查研究。1992年春,张光斗、王大珩、师昌绪、张维、侯祥麟、罗沛霖等六位学部委员再次联合提出《早日建立中国工程与技术科学院》的建议,再加上连续多年在政协提案中的呼吁,这项建议终被国务院采纳。此外,侯祥麟还积极推动世界石油大会在中国召开、中国科技馆新馆落成、增加科研设备更新资金投入等。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侯祥麟本该颐养天年的时候,仍没有停歇。91岁的侯祥麟受温家宝同志的邀请,负责启动《中国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率领31位院士和120名专家共同开展研究;92岁课题完成,侯祥麟向总理汇报,当晚其夫人不幸病逝;93岁,人民大会堂举行“侯祥麟先进事迹报告会”;95岁,《侯祥麟》传记纪录片在京首映;2008年12月,侯祥麟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