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6日09:17 | 来源:菠菜导航解放军报
小字号
1950年11月6日至12月24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人民军配合下,将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南朝鲜军吸引到预定战场,突然发起反击,不仅彻底粉碎了“联合国军”的“圣诞节攻势”,而且重创强敌,将敌人从鸭绿江边打回三八线,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这次战役,我军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战略意义至为重大的一次胜利,在美国朝野上下引起剧烈震动。美国舆论界把美军在朝鲜的失败称作“噩梦”“悲剧”,惊呼这“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
战役复盘
佯顺敌意,诱敌至预定战场。第一次战役结束后,美对我参战兵力意图尚判断不清,认为出现在朝鲜的中国人只是零星志愿者,美军胜利已成定局。于是,仍计划先以地面部队试探性进攻,然后从东西两线向北发起总攻,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
在此之前,彭德怀就认为“联合国军”可能会重新组织进攻,提出巩固胜利、准备再战,如敌再进,让其深入后歼击之。毛泽东完全同意彭德怀的意见。据此,志愿军决定采取内线作战、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方针。
11月6日,“联合国军”开始试探性进攻。志愿军按预定计划以部分兵力节节抗击,诱敌深入。在我军一系列佯动策略的迷惑下,敌人打消顾虑,放胆北进,至21日,东西两线之敌都被诱入我预定战场。
西线反击,美军损失惨重退向平壤。11月25日,西线志愿军首先发起反击。我军抓住敌薄弱环节,先以38军、42军在40军一部的配合下,向担负美第8集团军右翼进攻任务的南朝鲜第2军团第7、第8师发起反击,一昼夜将这两个师大部歼灭,打开战役反击的突破口。接着彭德怀命令西线其他部队歼灭当面之敌。同时采取双层迂回战役部署,命38军实施内层迂回,穿插三所里;命42军实施外层迂回,穿插顺川、肃川,断敌退路,以便主力正面追击和侧击溃逃之敌。
志愿军各部闻令而动,38军113师表现尤为突出。该师奉命敌后穿插,抢占三所里。部队14小时急行军72.5公里,先后打垮多股袭扰敌军,并在天亮后一反严密伪装、隐蔽行动的常规,以行军队形沿公路跑步奔袭敌后。敌机反复侦察,判断这是一支从前线换防下来的南朝鲜军。113师夺占三所里后,抓住战机,先敌抢占另一要点龙源里。凭借仅有的轻武器,与突围和接应的机械化强敌激战50余小时,使南逃北援之敌相距不足千米,三天都未打开通路。
战至12月1日,美军损失惨重,被迫丢弃全部重装备,转而向西,从安州、肃川退向平壤。西线我军于12月2日停止追击,转入休整。
东线反击,全歼“北极熊团”。西线反击打响时,东线之敌仍继续北进。11月27日,美陆战第1师主力和第7师1个加强团进入长津湖地区。27日晚,志愿军第9兵团完成攻击准备,突然发起反击,一夜间,将敌分割包围于长津湖东、西两侧及南岸的下碣隅里、柳潭里、新兴里三个孤立点。
被包围的敌人不仅地面火力凶猛,还有强大的空中支援,我军一时难以吃下对手。在异常困难的情况下,第9兵团决定集中力量逐次歼灭被围之敌。11月30日晚至12月2日拂晓,27军集中兵力,全歼被围于新兴里的美第7师第31团级战斗队(“北极熊团”)3100余人,缴获该团团旗。这次作战创造了一战全歼美军一个团的范例。至此,东线美军全线动摇,向南突围。志愿军投入预备队对敌展开围追堵截。
“联合国军”遭我沉重打击后,被迫于12月3日开始总退却。志愿军乘胜追击。至24日,除襄阳一地外,敌人全部被赶到“三八线”以南,第二次战役胜利结束。
战役启示
第二次战役是我军抗美援朝战争中运动战阶段最精彩的一场战役,有力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这场战役经验启示很多,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有我无敌的战斗精神、一切为了胜利的勇于担当、艰苦卓绝的后装保障外,以下三个方面尤其值得深入研究。
高敌一筹的战略指导是“先胜后战”庙算制敌的前提。战争较量,第一位的是双方战略指导的较量。与麦克阿瑟的一厢情愿、盲目乐观相比,我方战略指导明显更加高明。首先,正确评估敌我力量对比,急调第9兵团秘密入朝,保证了对阵强敌兵力上的优势。其次,充分利用敌人恃强骄纵的心理,诱敌深入。第一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采取宽大正面运动防御与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示弱骄敌。三次主动后撤,制造溃逃假象,同时释放战俘,除了宣传志愿军是正义之师和宽待俘虏的政策外,还向他们散布我军补给困难、要撤回国内的消息,借俘虏之口蒙蔽敌人。一系列佯顺敌意的欺骗手段迷惑了对手,“联合国军”大举北进,最终进入我预定战场。
受条件限制,以往战争的战略指导和筹划更多依靠统帅和高级将领的经验智慧,更多体现的是指挥艺术。现代战争对战略指导的科学性、时效性、对抗性、应变性等都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在筹划指导战争时,应坚持科学与艺术的统一。不仅要发扬传统,善于运用谋略和智慧,也要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作战实验、兵棋推演等现代技术手段,庙算谋算与精算细算相结合,提高战略指导的科学性和精确度。
打破对手作战体系的平衡稳定能够大大提高作战效益。第二次战役中,针对美军机械化部队对交通线依赖大,害怕退路被切断的弱点,志愿军广泛采取穿插迂回、分割包围战术,屡屡插入敌人内线或巧妙迂回敌后,将敌割裂,致敌作战体系失去平衡,甚至迅速崩溃。
现代战争在全域多维同步展开,作战体系各部分的有机融合更为协调紧密,超越了战斗力诸要素在地理空间上的直接连接,整体效能呈指数级跃升。强敌比过去更强调发挥其作战体系的“整体涌现性”。而一旦系统结构被打破,这种整体涌现性立即就会瓦解,出现战斗力的“崩塌效应”。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强敌最大的优势是电子技术无所不在的渗透和网络技术纵横一体的支撑。“打要害、破体系”“毁网断链”是我夺敌所恃、破彼之强的基本着眼点。用系统论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就容易找到制胜的枢机。要想方设法破敌军事信息网,视情破敌战争潜力信息网;努力切断敌侦察预警链、指挥控制链、武器打击链、导航时频链及综合保障链。在此基础上把握战机,扩大战果。
限制强敌的优势发挥,迫其不得不与我进行“公平战斗”。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典型的不对称战争。面对美军不计成本的密集火力和空地立体突击,志愿军抓住对手难以克服的弱点,千方百计限制其优势发挥。如将夜战、近战提高到战役甚至战略高度充分运用,令敌难以实施空中支援。我军还充分利用地形设计战场,令敌机械化部队无法发挥优势,火炮难以克服射击死角,等等。
美军特别强调发挥技术和装备优势,其高级将领中流传着一句话:“绝不能让自己的部队陷入一场‘公平战斗’。”然而近年来,无论伊拉克战场上的迪瓦尼亚夜间战斗,还是阿富汗战场上的“落锤”行动,装备技术占压倒性优势的美军都陷入与对手近距离贴身缠斗之中,付出了出乎意料的代价。这也启示世人,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对手,保持主体意识,不让对手按其训练的方式、擅长的方式作战,“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坚持有利于我的非对称作战,既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也是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