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理论学习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作者:  来源:菠菜导航    日期:2020-09-04    浏览次数:

2020-08-07来源:菠菜导航解放军报作者:颜晓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重要著作。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依靠制度优势沉着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复杂局面。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贯穿《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一个重要思想观点,需要认真学习领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支柱。制度稳则国家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制度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作出决定,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制度自信是对制度优势的深刻认知,有其牢固的历史、理论、实践根基。

深厚的历史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是经过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形成的。”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包含着治国理政的各种制度,如朝廷制度、郡县制度、土地制度、税赋制度、科举制度等,为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生产发展、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周边国家和民族学习和模仿。进入近代以后,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陷入全面危机,表明实现民族复兴,紧跟世界现代化潮流,必须进行包括制度革命在内的社会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探索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确定了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建立了国家政权组织体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部署的总体任务,是党领导制度建设取得的重大历史性进展。

科学的理论基础。制度自信建立在制度自觉基础上,制度自信是一种理论自觉。我们党在建党之初,就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实现民族复兴作为党的纲领,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开拓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统一互动的产物,正确道路用有效制度来巩固,有效制度建设用科学理论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诸如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等等,都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既是制度建设的实践纲领,也是理论纲领,是一篇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献。

显著的实践优势。制度自信基于制度优势,优势强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管不管用、有没有效,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人民最清楚最有发言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奇迹: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长期保持稳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可以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我国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样的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人民至上、人民中心,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党派纷争、利益集团偏私、少数政治“精英”操弄等现象,具有无可比拟的先进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

制度自信是由于制度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创新和完善的过程中,更加符合制度构建和运行规律,更加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有效性。党的十九大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对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的一次系统性、整体性重构。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融为一体。这些都是按照严密完整的科学制度体系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进展。

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认识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重要范畴,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认识,推动了严密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制度体系建设。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已经明确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基础上作出一些新的概括,比如,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定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一国两制”制度体系、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等也进一步作出阐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其中具有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第一条就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首要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列在首位。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内容,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构建主体。国家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依靠党的领导坚持巩固、完善发展,国家制度体系的方方面面依靠党的领导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制度自信还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高度的自我完善能力,能够不断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包括人民对完善制度的需要和制度建设不平衡的矛盾。制度建设的目标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与时俱进,既不能过于理想化、急于求成,也不能盲目自满、故步自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内容很多都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中的空白点和薄弱点,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民法典,正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的法律制度。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越是完善和发展,制度自信就越巩固。

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制度优势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制度自信在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中愈益坚定。

发挥制度优势的威力应对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世界上不同制度国家疫情防控的对比中得到充分证明。比如,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是我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法宝。疫情发生后,全国上下紧急行动,依托强大综合国力,开展全方位的疫情防控工作,全力支援湖北省和武汉市抗击疫情,在最短时间集中最大力量阻断疫情传播。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面对世界大变局的新变局,面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我国日益升级的遏制打压,更加需要依仗制度的“压舱石”。

运用制度体系的合力应对风险挑战。我国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密切衔接,构成制度体系的强大合力。风险挑战来自各方面、各领域、各方向,应对风险挑战不是仅仅凭借某项制度就能完全奏效的,必须共同用力、协同发力,形成战胜风险挑战制度威力的综合效应,不让个别风险演化为综合风险,不让局部风险演化为区域性或系统性风险等,有效维护国家总体安全。

依靠制度主体的能力应对风险挑战。制度威力说到底是党团结带领人民运用制度体系发挥出的威力,制度优势最根本的是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优势,制度自信的实质是对党领导人民建立制度、完善制度、执行制度的能力自信。有了党和人民作为制度主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威力就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运用起来,成为抗击任何风险挑战的铜墙铁壁。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最大最可靠的平台,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就能充分融入制度威力之中,人民的主体性创造性决定性就能成为制度体系的根本力量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能经得起任何风险挑战的冲击和考验。

版权所有 菠菜导航_十大菠菜导航网

公司地址: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中路58号(雁塔校区)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唐大道48号(临潼校区)